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消息,近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73届国际宇航大会上,中国首个火星探测任务团队田文一号荣获国际宇航联合会2022 ldquo世界空间奖rdquo。
这是国际宇宙航行联合会的最高年度奖。
此前,2020年6月,嫦娥四号任务团队也获此殊荣,这是70年来中国航天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
经过一次任务,天一号实现了中国首次绕火星、着陆、巡视三大目标,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
田文一号任务迈出了中国行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统到行星际系统的跨越,首次在火星留下了中国人的印象,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田文一号探测器:拍个旅游合影rdquo
田文1号探测器和火星ldquo合影rdquo
田文一号任务实施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并开展了相关国际合作。
截至2022年9月15日,田文一号环绕者已经在轨运行超过780天,ldquo祝融rdquo火星车共行驶1921米,完成了既定的科学探测任务,获得了1480GB的原始科学探测数据。
科研团队通过研究我国自主获得的第一手科学数据,取得了丰富的科学成果。
其中,通过对登陆区分布的凹锥、障壁撞击坑、沟槽等典型地貌的综合研究,揭示了上述地貌的形成与水活动的重要关系。
祝融登陆区撞击坑、凹锥、凹槽、山脊地貌图
通过相机图像和光谱数据,在着陆区附近的板状硬壳岩石中发现了含水矿物,证明着陆区自10亿年前就有大量液态水活动。
朱荣在登陆区发现了富含含水矿物的板状硬壳岩石及其在地下水作用下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结合相机图像和火星车车辙信息,发现着陆区土壤承载强度强,摩擦参数低,与水活动有关,经历过沙质侵蚀。
祝融着陆区的火星地质特征和岩石
这些新成果揭示了沙尘暴和水活动对火星地质演化和环境变迁的影响,为火星乌托邦平原曾经存在海洋的猜想提供了有力支持,丰富了人类对火星地质演化和环境变迁的科学认知。相关成果已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
此外,科研团队还利用田文一号的数据,在火星表面岩石密度与表面侵蚀程度的关系、近火空间环境中离子和中性粒子的分布、火星重力场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优秀的科学成果。
目前,田文一号轨道器继续在遥感任务轨道上开展科学探测,继续积累第一手科学数据。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