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补”的终止宣告了新能源汽车在2023年正式进入“后补贴时代”。不少业界人士对此忧心忡忡,认为新能源汽车面临成本大幅上升的压力,或将使来之不易的市场丢失给传统燃油车。其实不然,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有自身发展动力,而这种动力可以归结为趋势的力量。
首当其冲的是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的趋势。根据公安部1月11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1310万辆,扣除报废注销量比2021年增长67.13%。2022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535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总量的23.05%,与上年相比增长81.48%。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数量从2018年的107万辆到2022年的535万辆,呈高速增长态势。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高速增长是在“国补”离场早有时间表的情况下实现的。早在2017年至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就开始逐步退坡。2020年4月,财政部等四部门提出平缓退坡力度和节奏,将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原则上2020年至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30%。从2017年的每辆车最高6万元到2022年的1.26万元,新能源汽车补贴一直在不断下降。也就是说,“国补”退场相当于“软着陆”,其间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已走出了导入期,并从政策拉动转向市场拉动的新发展阶段。
难能可贵的还有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趋势。正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颜景辉所言,在国内汽车市场,智能化和数字化同样是吸引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因素。不难发现,新能源车型在智能化水平和构建数字车生活方面,远远跑在燃油车的前面,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便失去价格优势,更加注重智能化的消费者同样会选择新能源汽车。
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进程中,中国成为这一进程主导力量的趋势。2021年,中国企业获得新能源汽车相关专利超3万件,占全球比重达70%,而这一趋势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更为明显:不仅是中国汽车产业链在动力电池技术、智能驾驶技术仍占据世界领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暴增也足以显明这一趋势。如今在欧洲,每10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台来自中国。在今年CES大会上,法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Forvia称,中国汽车制造商生产每辆电动汽车的成本比欧洲汽车制造商低1万欧元,具有压倒性的成本优势。中国车企比亚迪更是稳坐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冠军宝座,全年销量突破186万辆。
不可否认,延续13年、累计超2000亿元的国补,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强势崛起不可或缺的关键助力。“国补”退出必然使新能源车企经历成本压力的阵痛,然而已经在特斯拉“鲶鱼效应”、逐步取消外资股比限制等考验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有面对挑战的底气。坚定地依靠产业趋势的力量,深挖消费者需求,抓住汽车变革“下半场”智能网联快速发展的市场机遇,不断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稳定供应链能力,汇聚融合更多科技力量,加速行业优胜劣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将展现出更加强劲的发展韧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